莆仙戏《海神妈祖》赴东南亚巡演落幕

自然既是道之本然,又是生长发育万物的秩序和目的。

大鹏虽然能够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从北海飞至南海,但它也是有待的,并不能游无穷,在这一点上它同来往于树枝之间的小鸟都是一样的。为了实现心灵的超越,进入自由境界,庄子提出众所周知的两种方法,一是心斋,一是坐忘。

莆仙戏《海神妈祖》赴东南亚巡演落幕

真知是不知之知,是一种呈现、显现,不是什么对象认识,它超越了一切相对的知识,只是道的本真状态,也是心灵存在的本真状态。他认为,只有超伦理的性命之情才是符合自由精神的。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心灵境界,有了自由境界,便能打破贵贱之分、君子小人之别,从而树立人格的独立与自由,即所谓相忘乎道术。这样的心灵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心灵,光明的心灵。它是客观必然性对人的关系,是与人的生命存在有关的,因而被称之为命。

凡是主客相对意义上的认知心都没有自己的独立性,更不可能有自由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 我想有两个原因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,最富有理论色彩的玄学和理学,都提出过辨名析理与条分缕析的问题,但它们毕竟缺乏概念分析的方法。

在新理学体系中,只有实际和实际的事物是存在的,而真际则是人的思维从实际中由抽象方法分析出来的,因此属于认识的问题。中国的儒家哲学则与此相反,它强调人的群体性和整体性,认为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,当然,这里所谓社会群体,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社会集团,而是古代农业社会中以家族为核心的群体。冯先生的《新理学》,作为他的全部哲学的总纲,也是他的境界说的基本前提。对于同样一件事,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做起来,由于觉解深、眼界大,便另是一种意义,另是一种气象。

[9]《新原人》,第142页。应当承认,冯友兰在建立境界说的同时,对于实践的意义的确重视不够,而把重点放在理论的建构和理性的知解上。

莆仙戏《海神妈祖》赴东南亚巡演落幕

由此可见,他把提高人的境界作为中心问题,认为这才是哲学的真正使命。哲学形上学是研究人的,人固然是社会的人,因而有道德境界。内圣之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,也是一个形上存在的问题,因此,他虽然十分重视和强调认识的作用,最终却不能不解决如何从认识进到存在的问题。照冯先生所说,天地境界中的人,一方面超越了自我,也超越了社会,因而不同于一般的人,但另方面却又在现实中生活,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。

一方面,它具有美学意义,是一种超伦理的审美境界。如果说新理学吸收了新实在论则可,如果说新理学等于新实在论则不可。[9] 他所谓道德境界,就是人对他的社会性的觉解,这种觉解对于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[14]《三松堂自序》,第211页。

他主张,对宇宙万物要有一种同情的了解,持一种正确的态度,这种同情和态度,可说是具有宗教情感的成分。在所谓当代新儒家中,不是别人,正是冯友兰系统阐述了境界说,这是冯先生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。

莆仙戏《海神妈祖》赴东南亚巡演落幕

实际上,他所说的乐天,更接近于宗教情感,是合美学与宗教而为一的审美体验,是一种精神享受,并不是通常所谓美感体验。值得指出的是,他不仅提出一个前后一贯的解释,使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从理论上得到统一,而且克服了传统儒学轻视和卑视物质利益的严重弱点,明确肯定物质利益,包括人的物质欲望,不仅可以讲,而且应该讲。

他认为,义利、理欲之分,从根本上说并不是道德义理同物质利益的对立,而是公与私的对立。他还对中国哲学中儒、释、道三家的境界说进行了分析,结论是:总之,智识底知识与神秘主义,乃在两个绝不相干底世界之中。三、天地境界与宗教问题 在四种境界中,最值得重视也最富有哲学意义的是天地境界。而且因为,他在建立这一体系的时候,还负有一种历史的使命,这就是他后来所说的旧邦新命。这可以看作是当代新儒家对于人学形上学的一种自觉的维护。冯友兰也讲精神的超越、精神的创造,如果没有内在的源泉,如何能有精神的创造呢? 要之,它是通过心的自我知解,自我提升,实现自我超越,从而达到安身立命之地。

就人的形体而言,他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他的心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但是在精神上却超越了有限的自我,进入了浑然与物同体、与物无对的最高境界。其后,他又在《中国哲学中之神秘主义》一文中提出:本文所说神秘主义,乃专一种哲学,承认有所谓‘万物一体之境界者。

境界说应该说就是对人类精神生活所作的反思,所谓天地境界,无非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的问题,如果说超越是存在的,天地境界也应是存在的。但直觉认识和意义认识则不然。

对于客观事物的性质有某种认识,这是一种客观的理性认识,自然科学就是属于这一类。这就是使中国哲学的概念更加清晰、更加明确,而不是含混不清、拖泥带水。

觉解不同,意义也就不同。这种新的形上学,并没有完全离开中国传统哲学,因此,新理学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新实在论的翻版。他不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,而且具有哲学家的胸怀。……大全‘自大无外,在同天境界中的人,自同于大全,所以对于他,亦无所谓外界。

照冯先生所说,自然境界是最低的,自然境界中的人,其行为是顺才的或顺习的。对于这些概念和命题的意义,他是用思辩即辨名析理的方法进行解释的。

照冯友兰先生说,人的境界是一个关于认识的问题,不是一个关于存在的问题[12]。境界问题确实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问题,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所在,但是古代哲学家谁也没有提出境界这个问题(佛教哲学中有境界之说,但意义稍有不同),更没有解释境界是什么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人生哲学》,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,第206页。人属于生物,因此具有生物性,但这不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性,因为,人还有比生物性更重要的东西。

四者各有所司,但又是互为条件、互相包含的。一个东西的意义和一个东西的性质是不同的。天地境界具有宗教意义而又不完全等同于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,就在于它要在现实人生中实现超越,而不是求得来生或彼岸的永恒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境界说同他的哲学体系一起,是中西哲学融合的产物。

照他所说,真理的存在既然是客观的,人的认识以及所达到的境界也应是客观的。在他看来,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争,主要是从社会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,并不是从民族和地域的意义上来说的。

这里所谓天,就是大全。这就是为什么运用辨名析理之学,即概念分析的方法讲哲学的根本原因。

这种超越性,可以说有两方面的意义。既然宇宙或大全是无外的永恒的存在,它也就是绝对本体,就是性命之源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返回顶部

友情链接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